制度文件

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5-01-21
  • 点击量:
                                                
关于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意见
 青大校字2014〕27号
各学院,校行政各部门,校直属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和《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文件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多样化需求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把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现就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大意义
1.研究生教育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地位和声望。研究生教育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进程中引领作用突出,没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就不可能建成高水平大学,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建设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证。
2.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高端人才培养的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成为我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3.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研究生承担着科学研究的使命,是导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有力助手。从高水平大学看,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论文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学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方面。
二、总体目标
4.总体目标:通过不断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使我校研究生规模继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部分学科研究生培养跻身于国内一流水平。基本建成规模、结构与学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特色鲜明、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研究生教育基地。
2020年,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翻一番,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超过200人,在校各类研究生人数达到10000人,研究生发表的SCI、EI、SSCI、A&HCI、CSCD、CSSCI等论文数量达到全校发表该层次学术论文的50%。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超过20人。
2030年,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0个,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超过500人,在校各类研究生人数达到15000人,研究生发表的SCI、EI、SSCI、A&HCI、CSCD、CSSCI等论文数量达到全校发表该层次学术论文的70%。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超过50人。
表1 研究生教育阶段性指标
主要指标
2014
2020
2030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
12
20
博士研究生年招生规模数
52
200
500
在校各类研究生规模
8900
10000
15000
研究生高水平论文贡献率
17%
50%
70%
三、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
5.构建动态的学位授权点调整机制。制订一级学科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与撤销办法、学科自主设置与调整办法,建立“有上有下”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统筹博士、硕士授权点和本科专业建设。适时自主增设目录外二级学科,鼓励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6.实施学位授权点建设工程。继续加大对学位授权点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对于符合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有望实现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的学科,重点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标志成果培育、重大项目立项等方面的支持,力争新增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结合国家开展的各项评估,建立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切实发挥好评估的导向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科水平为核心,规划设计自我评估工作,实现评估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四、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7.建立招生计划动态调配机制。制定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指标动态配置办法,分类进行增量和存量调控,科学配置招生计划。每年对各招生单位的培养条件和科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将招生指标向建有大平台、承担大项目、科研经费充足、就业率高、社会需求大的学科倾斜,向所指导研究生取得突出学术成果的导师倾斜。逐步减少培养能力不足的学科和导师的招生指标。
8.健全招生选拔机制。优化考试科目,逐步推行按一级学科命题考试。强化复试环节,注重能力考核,发挥导师在招生、复试环节的作用,赋予导师更大的招生录取自主权。加强招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招生信息公开,提高招生信息化水平。
9.开展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选拔试点工作。在国家重点学科、2011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所在学科试行学生申请、学科自主考核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试点工作。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潜质的考察。优先录取非定向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鼓励研究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
10.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招生宣传的途径,运用好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拓宽招生宣传渠道。通过推行硕博连读、新生学业奖学金、组织知名教授到潜在生源高校进行学科介绍吸引优质生源,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开办暑期学校和校园夏令营等活动吸引优秀生源。积极做好推免生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接受校外推免生。
五、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11.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培育研究生正直诚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的品质。抓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加大专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力度,提高研究生身心健康水平。
12.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科教结合、交叉协同的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知识更新度、学术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加强研究生系统科研训练,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推进多学科交叉培养,以交叉学科平台、跨学科研究机构、跨院校、产学研联合基地为载体,加大跨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培育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3.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强化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紧密协作,拓展实践基地的数量、层次和类型,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加强双导师制度,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行业专家授课比例,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发挥不同专业学位类型的优势和特色,树立专业学位的品牌,提高社会认可度。
14.加强课程建设。把培养目标和学位授予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研讨类课程,建立开放性、竞争性课程设置申请机制,增加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探索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强化学院(教学部)的课程建设责任。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加强案例教学,鼓励与企事业单位开设实践性课程,强化研究生对案例过程的理解。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探索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
15.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落实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规范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强化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研究生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社会调查和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服务等实践环节。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提高研究生对环境和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16.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加强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的过程监督,重视博士生论文预答辩环节,加大监管和抽检力度,提高博士预答辩的质量。学院(教学部)制定各学院论文盲审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完善学位论文答辩和答辩后修改制度。根据学校《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的暂行办法》,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
17.严格学位授予标准。不断完善学位授予标准和制度,坚持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建立各学科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动态数据库系统。学院(教学部)严格执行学位授予细则,加强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加强学位论文答辩的组织管理,加强学位论文质量监督检查。
18.加大考核与淘汰力度。强化中期筛选和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建立学风监管与惩戒机制。完善研究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对研究生权益的保护和监督。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9.加强导师遴选和上岗管理。严格导师遴选,将导师上岗与招生计划及培养条件相衔接,严格实施导师上岗制度,实现从资格向岗位的转变。综合考虑导师的科研任务、经费、培养质量和培养条件等要素,确定指导研究生的人数。拓宽导师来源渠道,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完善师生互选机制,尊重和落实导师招生权和学生选择权。
20.强化导师责任。把导师队伍建设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导师责任清单,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学术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训练等纳入对导师的评价。建立导师业绩与培养质量挂钩的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实行年度考核和阶段性考评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加大对优秀导师的奖励力度。实行导师问责制,对学位论文抽检及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
21.建立导师资助制。根据学科专业和课题承担情况,逐步实施博导资助制,以资助博士生潜心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学业。在条件成熟的学院(教学部)可逐步试行硕导资助制。学院(教学部)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及导师队伍情况积极引导和鼓励导师开展资助工作。导师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以资助制为激励措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2.提升导师指导水平。采取全校集中与院系分散组织的形式,强化导师培训。实现师德建设、业务知识和带教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充分发挥优秀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提高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
七、完善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23.健全奖助体系。以鼓励创新为导向,以评优奖优为抓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以研究生学习成绩、科研业绩、研究潜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奖助学金评选机制,吸引优秀生源,激励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积极性。统筹国家财政投入、学校投入和导师资助等各类资金,整合各类奖助项目,合理设定奖助标准、比例,构建以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主体,层次合理的研究生奖助体系。
24.完善“三助”岗位管理。分类设置“助教”、“助研”、“助管”岗位,逐步加大津贴资助力度,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校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实践,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25.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制度。健全研究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研究生就业、创业的教育和引导,提高研究生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26.完善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和资助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对获得省级及以上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或奖励的优秀成果,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制定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在读期间发表高水平论文、专利、专著的研究生给予奖励,鼓励研究生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八、加强合作与交流
27.推进校地、校所(校)、校企合作。建立以开放共享、自主创新为特点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构建新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卓越系列项目、校企合作项目,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过程的紧密结合。探索校地、校所(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扩大联合培养规模。
28.扩大对外开放。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在有能力吸收海外研究生的学科,鼓励多渠道招收留学研究生。设立留学研究生专项培养经费,制定留学研究生学业奖励办法。依托国家、省重点学科、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多样化平台,建立开放共享的国际化研究生培养基地。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扩大联合培养规模。
29.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拓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渠道,充分利用海外友好学校人才、学科、平台的优势,增进校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质性合作,推进合作培养、共同研究。积极开展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充分发挥我校引进高层次留学归国人员对国际化研究生培养的积极作用,增加海外对口交流学校的数量,努力营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环境。
九、强化评估与监督
30.强化培养指导委员会对质量的监管作用。学校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下设分委员会。分委员会根据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制订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
31.健全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制度。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自我诊断式评估。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有序推进学位授权点评估和检查,视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学位授权点所在学院(教学部)做出质量约谈、减少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等处罚措施。
32.完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改进质量评价机制,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加的评价反馈机制。
33.建立质量信息平台。不断完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发布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公布质量标准,发布质量报告和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十、强化支撑保障
34.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制度建设,提升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质量文化。开展不同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丰富多彩的研究生学术文化活动,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力,营造追求真理、严谨务实、自由探索的学术风气,形成有利于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氛围。
35.加快条件建设。制订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办法。根据研究生教育的门类和专业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条件建设。加快改善研究生学习、科研、实践和生活条件。
36.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增设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研究生教学秘书队伍和研究生督学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37.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学校校长办公会定期专题研究解决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各有关部门、各学院(教学部)要群策群力、协同推动,形成强大合力,细化责任分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抓实抓细抓好。
 
                      青岛大学

                       2014年12月17日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邮箱:yjsy@qdu.edu.cn
  • 青岛大学研究生教育
  • 青岛大学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