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做好2025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通知

  • 作者:
  • 发布时间:2025-09-15
  • 点击量:

各学院: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启研究生科学研究之旅的第一步,也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为帮助2025级研究生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各学院需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2025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结合青岛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学宗旨分类培养、多元协同、科教融通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特色,致力于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推进青岛大学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习对象

我校全体2025级研究生。

三、组织形式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入学教育工作,结合学科特色、研究生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精心谋划并认真落实。研究生入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新生开课前进行,各学院应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确保入学教育生动有效。同时,要充分发挥党政领导干部、导师、优秀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等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教育合力,确保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四、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各学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故事宣讲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研究生新生坚定“四个自信”。充分挖掘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二)廉洁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研究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品质,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三)爱校荣校教育

各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参加开学典礼、师生见面、校友对话、实地参观等活动,开展知校、爱校、兴校、荣校主题教育,让新生了解青岛大学的百年历程与合并办学的光辉历史,以及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成果,感受学校奋力前行的峥嵘岁月,领略青大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增强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爱校荣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四)教育政策解读

各学院要全面、详细地解读教育政策,帮助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学术环境,规划学习和研究路径。重点解读《青岛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管理办法》(青大学位字〔2025〕4号)、报到注册、英语测试与免修规定、选修课程、研究生奖助等政策和制度,以及相关办事流程,使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的政策和管理规定。

(五)学业规划教育

各学院要为新生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个人培养计划,系统讲解本学院或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开题、中筛等培养过程管理,预答辩、答辩、论文送审程序,毕(结)业和学位授予要求,使新生全面了解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培养过程等,帮助新生明确研究生阶段的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积极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

(六)学风建设教育

各学院要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加强诚信教育、纪律教育和学风建设。结合《青岛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青大学位字〔2021〕10号),系统讲解学术诚信的内涵、常见违规行为及后果,增强研究生的自律意识和道德观念。鼓励研究生积极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研究生手册》为基础,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引导研究生自觉规范言行,共同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七)心理安全教育

新生入学后,学校将组织开展新生心理筛查、安全教育等工作,请各学院配合做好相关工作。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班会、导师谈话等形式,帮助研究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引导新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针对性地开展防火、防盗、防骗、防溺水、防传销、防校园贷等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工作要求

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各学院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结合学科和专业特色,明确教育重点,充分调动学科负责人、研究生导师以及在读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有序开展,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学习生活。各学院要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渠道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营造新学期浓厚的育人氛围。

青岛大学研究生院

2025年9月15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邮箱:yjsy@qdu.edu.cn
  • 公众号
  • 小程序